宪法系列之二:制宪会议,费城奇迹
宪法的制定不仅是为了应对当时的危机,也是为了指引这个年轻国家的未来。它的成功程度超出了任何人最狂野的想象。
1787年春天,美国革命虽已取得胜利,但和平却一直没有到来。
这是因为当时基本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。虽然各州存在,但它们之间却远未团结一致。
没有统一的征税机制,也无法提供国防保障。
整个国家正处于无政府状态的边缘。
乔治·华盛顿 (George Washington) 深知这一点,詹姆斯·麦迪逊 (James Madison) 和亚历山大·汉密尔顿 (Alexander Hamilton) 也是如此,还有许多其他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。
显然,必须迅速采取行动。
于是,召开新的制宪会议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。当华盛顿宣布他将出席时,这次会议立即获得了极高的可信度。
1787年,来自十二个州的五十五名代表齐聚费城,着手起草国家政府的框架。然而,他们能否成功并没有把握。即使他们成功制定了方案,美国人民是否会接受这个方案也是未知数。
失败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可能性,每个人都心知肚明。
各州在贸易、税收和奴隶制等众多问题上利益分歧太大,这仅仅是众多冲突点中的三个。
然而,他们都明白必须取得成功。否则,就不会有一个统一的国家——只会有一群松散的、共享同一片大陆的独立领土,很容易成为欧洲列强的猎物。
此时,不仅美国的未来岌岌可危,独立宣言中阐述的光荣的自治原则——也就是革命战争的根本原因——同样面临考验。
因此,这五十五位代表将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长达四个月,每周工作六天,顶着费城炎热的夏季完成他们的使命。他们一致同意不向新闻界透露任何关于讨论过程的信息。
他们甚至关上了窗户百叶窗,以防有人窥视,这使得本就炎热的房间变得更加闷热。
随着室外温度的升高,室内的火药味也越来越浓。尽管如此,他们依然坚持不懈。
9月17日,他们终于完成了任务。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得知了他们的成果——美利坚合众国宪法,这部4,500字的集体智慧结晶。
他们是如何做到的?答案有很多,其中不乏幸运的巧合,也许甚至有神的眷顾。但有三个原因尤为突出。
首先,他们深知利害关系重大。
自革命以来,国家一直在运作的邦联条例显然已经不够用了。1786年发生的一件事更是戏剧性地证明了这一点:一群新英格兰农民因税收争议而拿起武器。这次被称为“谢斯叛乱”(Shays' Rebellion) 的事件差点就推翻了马萨诸塞州政府。
没有人希望陷入无政府状态。然而,无政府状态却近在眼前。
其次,这些都是才能卓越的人。
他们既博学多识又务实。其中的许多人,如詹姆斯·麦迪逊 (James Madison)、亚历山大·汉密尔顿 (Alexander Hamilton)、古弗内·莫里斯 (Gouverneur Morris) 和詹姆斯·威尔逊 (James Wilson),都深深浸润于古典时期的伟大著作——从修昔底德到亚里士多德,从李维到西塞罗——当然,他们也精通圣经。
他们同时也是启蒙运动时代的人,将政治视为一门科学。他们研究过去哪些做法行之有效,哪些以失败告终。
但是,也许更为重要的是,他们还拥有丰富的实践智慧——那种只能通过亲身经历才能获得的宝贵教训。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,美国人实际上一直在自治,因为英国王室大多对他们置之不理。这与波旁王朝时期的法国 (Bourbon France) 或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 (Czarist Russia) 形成鲜明对比,在那里,一个人掌握着绝对权力。
第三,他们愿意妥协。
宪法制宪会议最非凡的特点也许是他们坚持到最后。代表们几乎在每个问题上都存在分歧。他们在权力应如何分配、参议员和众议员应如何选出、行政部门和法院应拥有多少权力等问题上意见不一。最重要的是,他们在奴隶制问题上争议最大。然而,在每个问题上——通常是在激烈辩论之后——他们最终都达成了妥协。
最简单的做法本可以是回家谴责整个计划。确实有几个人这么做了。但大多数人没有。他们明白必须让这项工作取得成功,因为别无他选。
还有最后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:乔治·华盛顿 (George Washington) 父亲般的存在。没有人想在这位将军面前失败。他从退休中出山,冒着声誉受损的风险主持这次会议。如果会议不成功,他为赢得独立战争所做的所有牺牲都将付诸东流。他心知肚明,房间里的每个人也都心知肚明。
华盛顿很少发言。但他不需要说话。他的存在就足以提醒他们这一时刻的重要性。我们称他为国父绝非偶然。
宪法的制定不仅是为了应对当时的危机,也是为了指引这个年轻国家的未来。它的成功程度超出了任何人最狂野的想象。